吕品田:三种新气象及存在问题 ——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三种新气象及存在问题
——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吕品田
总体来看,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有三种新气象:
一是构思富有巧意。这届美展作品像往届一样关注现实,但注重以巧妙的构思表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文化交流、抗震救灾等重大主题,不图解生活。如《尖峰食刻》通过后厨这个平常人们并不经意的侧面来反映当代中国的巨大变革,让我们感觉到人民生活富裕,食品安全、卫生以及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
二是面貌丰富多样。首先是题材的广泛性。本届展览作品,题材选择面很宽广,涉及时下所关切的一系列国计民生问题或者正在大力展开的重大社会实践。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说,入选作品在形式上各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少了那种千篇一律的东西。形式探索有“拓展”和“综合”两种倾向,前者沿着传统路线向前推进,更大程度开掘原有画法或样式上的新的可能性,譬如,《繁生》在白描基础上通过线型处理所获得的贴切的表现性延伸,造就了一种新颖的画面效果。这些处理在技法上未必是全新的创造,但在切合对象特点的巧妙应用中却显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力。后者包括画种、画科的综合,技法、手段的综合以及材料、肌理的综合。
三是手法精致有趣。本届展览作品手法普遍很精致,其程度可谓历届之最,包括装裱形式。因为每个局部都有精致的处理,以致画面上充满绘画性的趣味。这些趣味得益于丰富的细节刻画、讲究的笔痕墨迹和细腻的肌理质感,它们构成画面上引人入胜的趣味性,以致即便观赏作品的局部也让人饶有兴趣。
这三个方面反映了一种非常好的、平和从容的创作状态,以前的浮躁气息明显减少了。这种从容不迫是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
当然,展览也存在着一些老问题,整体来看,现在创作上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方法论上,较少关注价值取向。“唯视觉的盛宴”“为眼睛而画画”比较普遍。中国绘画传统一贯重视心灵,强调“物我合一”,要求感化人心,而非单纯吸引眼球。现在绘画创作一味追求“视觉化”的“视觉冲击力”,以致带来比较突出的三方面问题:一是审美取向上的“摹拟化”。因为“唯视觉”,用写实手法来摹拟那些直观感觉的物质形态、肌理或质感的作风颇为流行,为了稳定视网膜的感觉,用照相机拍照并临摹照片也很普遍;二是构图结体上的“模式化”。由于强调视觉冲击力,画幅尺度越来越大,为应对大尺幅,拼贴、拼构、打散重构等方式成为一种普遍模式。现在作品上多见现代感较强的“硬边”,这是满足“构成”需要的一种模式化处理;三是画风格调上的“制作化”。因为大尺幅,创作上需要相应的“工力的投入”。原本见情见性、关乎心灵的“一次性”意写功夫,需要长时间的修为历练。因此以分解处理空间碎片的“工力”代替生命时间所凝结的“功夫”,便成为一种“见效”的手段。这或许就是“工笔画风”流行,以及一些画作视觉效果虽好却难以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