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资讯
天津南开画院 - 学术交流 - 拉菲尔---素描
拉菲尔---素描

 

拉斐尔:“素描”——大气恢弘而思维广阔

时间:2017-06-04 21:20:12 |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国际>

2017年6月1日到9月3日,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开展了主题为“素描”(The Drawings)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的作品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明星艺术家常被当作形式完美的典范。然而透过此次展览,艺术家显露出了他独有的温暖与柔情。

情感丰富的现实世界:美惠三女神练习(Study for the Three Graces),约1517-18,拉斐尔,图片:Royal Collection Trust/©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2016

有这么一幅作品:一位怀抱婴孩面露惊恐的妇女向画面冲来。仿佛在那一瞬间她与周遭的暴力行径格格不入。她就这么从血腥屠杀之地向画面走来。她的害怕与痛苦透过肉眼与人们产生了视觉联系,产生了共鸣,直直地从画面中恐惧中心传达了出来。

阿什莫林博物馆的本次拉斐尔作品展中,展出了三幅内容源自圣经新约诸圣婴孩殉道庆日(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场景的作品。艺术家于25岁左右时在罗马(1509到1510年)创作出了这三幅作品。不论是从草图还是到最后的成品,作品内容都是一位妇女冲出人群的画面。然而,每幅作品中妇女的面部表情、怀抱小孩的姿势都各有千秋。其中最为凄美的一幅,莫过于是以小点表示婴儿的双眼,婴儿四肢垂落,仿若在母亲怀抱中死去。而母亲的眼睛绝望空洞似无底深渊。

她的眼睛绝望空洞似无底深渊:诸圣婴孩殉道庆日练习(Study for 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约1509-10,拉斐尔,图片:©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这让我想到了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Guernica)中尖叫的母亲怀中死去的孩子。相信这绝非偶然。毕加索很崇拜拉斐尔并仔细研习过拉斐尔的作品。这一点在毕加索《格尔尼卡》中表现战争怜悯的手法上,可以一窥拉斐尔作品的影子。然而,拉斐尔的诸圣婴孩殉道庆日从未形成过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作品。相反,他的这些构想由他的合作者马可安东尼奥•莱蒙蒂(Marcantonio Raimondi)雕刻印刷。也正是因为此,如今很少有人能够发现这位才华横溢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给予了毕加索很大的启发。

拉斐尔的诸圣婴孩殉道庆日系列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极度的自制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使得拉斐尔得以真实地描绘残酷的场景,而非一味地进行人性的歌颂。也使得他得以将那位妇女和儿童塑造成那个场景中的英雄。然而这系列作品在印刷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则变得更为冷酷:不以情感打动人心,以肃穆震撼双眼。

柔软:两个使徒的头和手(The Heads and Hands of Two Apostles),约1519-20,拉斐尔,图片: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印刷品约在1511年出版,并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作为经典范本为人所学习。每一个初学者都要模仿学习拉斐尔作品中精巧简洁充满数学特色的构图。毕加索也是因为在19世纪后半期在西班牙学习美术时学到了这种复古时尚,从而进一步了解了拉斐尔。如今从各个方面来看,拉斐尔并也不是那么单调刻板。

与这次展览挥之而去的是所有的复制品、名声和陈词滥调。留下的是与拉斐尔进行交流的空间。在参观时,人们仿若站在拉斐尔的肩膀上看着他创作。看着他的灵感如何迸发和一点点实现。拉斐尔的作品就是他本人的手和眼睛的最直接体现——透过画纸,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将他的情感和思想付诸于纸上。我们所看到并不是一个受教皇喜爱的或是追求名誉的野心家。而是一个纯粹的、将艺术当作镜子以折射自己理想主义的独立灵魂。

拉斐尔的手和眼的直接表现:背着老人的男人(A Man Carrying An Older Man on His Back),约1513-14,拉斐尔,图片:© Albertina Museum, Vienna

拉斐尔的柔软是从他精准而敏锐的绘画线条中表现出来的。关于母亲和婴儿的作品是他最富有表现力的作品类型之一。他生于1483年,孩童时就成了孤儿。因此,艺术成为了他的救赎,并在青年时成为了他事业。也许正是因为年幼失去双亲的经历,让他笔下的母亲形象都极富感染力。

青年画像,1500-1,图片: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

这次的展览让人们明白了为什么与拉斐尔同时代的人十分推崇他。这不是因为拉斐尔长得十分帅气好看——展览的开始有一幅拉斐尔的自画像——或是因为他是一个出名的好情人。而是因为拉斐尔而的作品中有一种纯真的甜美和质朴的美好。在他的著名壁画作品《波尔戈的火灾》(The Fire in the Borgo)中,他构造了一个被火灾降临的城市,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所作所为:随着火势不断吞噬着梵蒂冈附近的房子,罗马人民互帮互助,展现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其中有一位年轻男子背着他的父亲逃离了火灾现场。还有两名妇女伸手拦住一个小孩,防止坍塌的石柱伤害到他。

《波尔戈的火灾》(The Fire in the Borgo),图片:互联网(有画网)

在此次展览上看到的拉斐尔并不是某个名声远扬的艺术家,而是一个在不断学习的年轻艺术家。1504年,拉斐尔来到佛罗伦萨,观摩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并学习和模仿他们的作品。向两位巨擘学习的经历使得他特别兴奋。随后他回到罗马,为教皇和红衣主教作画,与米开朗基罗本人匹敌。

拉斐尔的绘画水平和风格也在不断进步和改变,他的画风干净利落。后来他开始尝试以一种更为感性和自由的素描方式进行创作。其中情感表现最为柔和的作品是在1517年或1518年为银行家阿戈斯蒂诺·齐吉(Giorgio Vasari)的别墅装饰时创作的。据16世纪的传记作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述,拉斐尔在当时声名狼藉。他因为无法割舍自己的情人而懈怠齐吉的壁画装饰工作。银行家不得不将拉斐尔的情人安置在他的别墅里,这样拉斐尔就能穿梭在他情人的床上和工作地点之间。现在人们明白了故事背后情感丰富的现实世界。拉斐尔将三位女子描绘成了美惠三女神——由于一开始就知道绘画是源于生活,人们便会想对这几位女性有更多的了解。再一次证明了拉斐尔的作品是柔软、忠实而充满爱意。然而,拉斐尔于1520年4月6日逝世,享年37岁。

这次展览让人感觉悲伤肃穆,却又若得若失。他的最后一件作品宏伟壮观,他的情感富有感染力。我相信这场展览将会颠覆人们对拉斐尔的现有看法。(文章来源: the Guardian,作者:Jonathan Jones;编译/李琦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