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资讯
天津南开画院 - 学术交流 - 彩墨画是不是中国画:吴冠中作品为何拍出天价
彩墨画是不是中国画:吴冠中作品为何拍出天价

彩墨画是不是中国画:吴冠中作品为何拍出天价

时间: 2016-04-30 17:43:52 | 来源: 新浪收藏

首页> 资讯> 观点

 


吴冠中 金刚 油画 1994年
 

 


吴冠中 寻踪 彩墨画 2006年

 

 

 

 

 

 

 

牟建平

在当代中国画坛,吴冠中堪称是一位十分复杂且颇具影响力的画家。在艺术上,他敢于创新,他独创的“彩墨画”独树一帜;同时,他也是“市场明星”,他的画作在海内外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此外,他更是一位“热点人物”,他总是直言不讳,每每引发激烈争议。因此,吴冠中绝对是美术界不折不扣的“焦点”。特别是在拍卖行情整体并不太景气的当下,吴冠中的精品力作仍旧呈上涨坚挺之势,在4月4日刚结束的2016年保利香港春拍上,吴冠中的巨幅油画《周庄》以2.36亿港元(约合1.97亿元人民币)天价成交,刷新了中国现当代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尤显难能可贵。

色彩和构成的大家

说到吴冠中,首先无法回避对他的学术评价。吴冠中在当代画坛的位置,在近百年中国绘画史里扮演的角色等等,研究吴冠中首先要把这些问题搞明白。

在我看来,吴冠中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绘画界首屈一指的大家,给吴冠中带来“大家”地位的显然不仅是他的油画,恰恰是给他带来很大争议的“彩墨画”。吴冠中的油画很有特点,但凭此赢得“大家”地位还远远不够。纵观中国美术史,靠油画扬名立万的大师凤毛麟角,远不能同中国画相比,毕竟油画还只是一个百年历史的“舶来品”。中国画在吴冠中以前,一直是以“笔墨”、“传统”、“文人画”主导江山,到吴冠中,他的“彩墨画”将这些统统颠覆了。在吴冠中之前,他的老师林风眠在“中西合璧”改造中国画方面曾做过不少有益的创新尝试,但吴冠中的“彩墨画”无疑走得更远,在“色彩”和“构成”的探索上,吴冠中的作品更为国际化。

“彩墨画”是不是中国画

很多人认为,吴冠中画的“彩墨画”根本不是“中国画”,因为画里完全没有一丝半点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可言,有的画家斥之为“水彩画”,有的则讽之为“三不像”,是拿着板刷胡涂乱抹一气,更有的干脆讲他“玷污中国画”,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吴冠中的“彩墨画”在中国美术界一直伴随着很大的争议。

而在我看来,中国画风格的创新大体有两种,即“画种内的创新”与“画种外的创新”。所谓“画种内的创新”,即画家发明一种自家“皴法”,如傅抱石的“抱石皴”,或形成一种流派和样式,如李可染的“李家山水”,或独创一种新的技法,如陆俨少的“勾云法”等。这些创新无外乎在画种内“突破创新”;另一种创新是“画种外的创新”,即从其它外来画种中寻找手法、汲取营养,吴冠中的“彩墨画”就属后者。

我们不能只肯定赞美“画种内的创新”,而对“画种外的创新”大加排斥否定。徐悲鸿曾给中国画的创新注入了“写实”、“素描”的血液,吴冠中则给中国画带来了“色彩”和“构成”的活力。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只能使中国画改革的路越走越宽,要允许画家大胆尝试,拿板刷在宣纸上创作当然也可以是“中国画”,工具不是问题,关键是水平的问题。高其佩的“手指画”难道不是“中国画”吗?所以,排挤借鉴“外来画种的创新”,带着狭隘的“门户之见”,是一种无知浅薄的表现。

可以说,在当代画坛,凡“画种外的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获得承认的。早年林风眠的“中西合璧”曾倍受非议,但现在慢慢没有人质疑他的画是不是“中国画”了,吴冠中的“彩墨画”也同此理。“正宗的中国画”这种提法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吴冠中的“彩墨画”是一种新中国画,它不强调“骨法用笔”,却突出色彩、水墨、对比、构成,是一种“中西混血”,但表现的仍然是正宗的“中国情调”;它不追求雄浑博大,转而描绘江南风景、小桥流水,照样可以出大气象,站在我的角度看,吴冠中的“彩墨画”应当是中国画。

稳定的市场行情

2004年以前,吴冠中的画在香港虽然有行情,但在内地尚没有真正联动。内地真正开始启动升温应该是在荣宝2004秋拍和2005年春拍相继推出吴冠中专场之后。2005年是吴冠中拍卖行情快速飙升的一年,这一年,北京荣宝春拍的《黄土高原》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以1870万元高价成交,在年底的北京保利秋拍上,《鹦鹉天堂》以3025万元再创个人拍卖成交天价,吴冠中从此在内地开始受到热烈追捧。2006年,在翰海秋拍上其纸本油画《长江万里图》以3795万拍出;2007年北京保利春拍《交河故城》4070万元;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狮子林》1.15亿元;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油画《木槿》69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吴冠中画作近年共上拍5000多件,总成交额超20亿元,在国内画家中排名数一数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明星”。

吴冠中的画作,在经过快速上涨后目前已趋于稳定。当前的拍卖市场行情普遍是油画每平尺200万元(普通200万元,精品300万元);彩墨画每平尺80万元(普通80万元,精品200万元)。这样一个价位,对于中国顶尖级画家来讲,并不算太贵、太离谱。尽管市场上拍卖的作品有近5000件,但除去重复拍卖和赝品的数量,真品不过千幅左右,其中大尺幅画作不足百件,精品仅50件左右。更由于自上世纪90年代末吴冠中本人就不再卖画,流向市场的作品极少,目前市场流通的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80至90年代的作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较少,多是些油画。在市场经过充分的换手后,其作品行情稳定性较高,抗跌性强,精品的升值空间依然不小。

被逼打假实非炒作

近年来,仿冒吴冠中的伪作在拍卖市场上一直不断,打假成了头痛的事,往往多是被逼无奈。吴冠中打假知名的大概有四起。1993年10月27日,上海朵云轩、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联合在香港拍卖出售了一幅吴冠中作品,拍卖前,吴冠中曾通过有关单位转告上海朵云轩撤下这幅不是其所画、假冒其署名的伪作,但上海朵云轩在接到通知和书面函件后,仍与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联合拍卖,甚至出具专家鉴定意见,称这是吴冠中的作品,致使该伪作被他人以港币52.8万元购去。吴冠中一怒状告至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称两被告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使其声誉和真作的出售均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害,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港币52.8万元。2年后,1995年9月底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一、被告上海朵云轩、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联合拍卖假冒吴冠中署名的美术作品的行为,共同严重侵犯了原告吴冠中的著作权,应停止侵害; 二、两被告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上载文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三、两被告共同赔偿原告损失人民币73,000元。吴冠中虽然胜诉了,但如画家本人所说“费了大量精力,白了不少头发”。

第二起打假是2006年9月,北京圣天阁拍卖公司推出“吴冠中专场”,其中油画一件、水彩一件、水粉一件、速写21件。吴冠中通过朋友寄来的图录发现24件拍件竟无一件真品。吴冠中立即致电该公司,称即将拍卖的画作不是他的真迹,要求撤拍。出于对画家的尊重和维护公司的声誉,该公司后终止了这场拍卖会。

第三起打假是2007年初,吴冠中通过朋友偶然发现2006年某艺术杂志刊登了9幅署他名的假油画,连同他的访谈一同发表,并未经授权使用了吴冠中与家人的生活照片,令吴冠中很生气。为了不给藏家造成伤害,吴冠中委托友人全权处理,并通过媒体曝光。因正逢“3.15”期间,当时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

第四起打假是2008年,上海收藏者苏敏罗告翰海拍卖吴冠中假画《池塘》一案。起因是在2005年12月11日翰海秋拍上,介入收藏才4个月不久的上海买家苏敏罗以253万元买下了拍品吴冠中油画《池塘》,但后来再度出手拍卖时被视为赝品拒收。为将画的真伪弄个水落石出,苏敏罗来京找到吴冠中本人,请求给予鉴定。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吴冠中仔细查看了《池塘》,在画上写下“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鉴定结论。苏敏罗找到翰海,拍卖公司说只能退还23万元佣金,而该画的委托方索卡画廊负责人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最后,买家选择法律诉讼,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后因拍卖方在拍卖前声明了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故买家败诉。

参考以上事例,由于国内艺术品造假泛滥,再加之打假的成本、精力太大,维权往往难上加难,吴冠中本人也深有体会,所以吴先生晚年只是呼吁打假,为找上门来的藏家或友人鉴假,亲身打假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况且真要打的话,恐怕一辈子也打不过来,而抓紧时间多画一些画,已成为他最大的心愿。

未来鉴定成难题

由于国内尚缺乏权威的鉴定体系、机构和专家,所以画家作品的鉴定目前还主要依赖画家本人。吴冠中也不例外,他在世时,自己是最大的权威,如今画家过世了,鉴定就存在很大难题。而健在画家出全集的国内屈指可数,如2007年《吴冠中全集》的出版,为其个人作品真伪的鉴定起了不小的作用,近几年海内外拍场上的高价拍品,无一例外都是全集中的画作,如近期保利香港的《周庄》等。但许多造假者可以依据图录照猫画虎仿造克隆,要知道打官司的《池塘》当初也是有图录“护身”的,所以吴冠中画作的鉴定,未来还是一个悬案。